“福利”養豬培育優質仔豬
提起養豬的經驗,一臉憨厚的合作社董事長夏佰新就像變了個人,神采飛揚。據他介紹,為了節省土地,當時國內幾乎所有的養豬場都采用傳統的限位欄方式“籠養”繁殖母豬,母豬缺少運動,身體素質差,患病率高,連帶影響了仔豬的品質。為了解決這個難題,夏佰新考察了近半年,于今年正式引進荷蘭VELOS智能化母豬飼養管理系統,成了我省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人。采用這種群養方式,繁殖母豬被從限位欄里“解放”出來,有了自由活動的“福利”。并且通過自動查情和分離功能,系統可以根據繁殖母豬不同時期的膘情給予不同的飼料和投喂量,將母豬的年產仔量從18頭左右提高到24頭以上,最大限度地釋放其生產潛能。如此一來,每頭仔豬的生育成本降低了近200元。嘗到了甜頭,夏佰新對先進技術的興趣愈發濃厚。今年,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從2005年成立初的2400頭擴展到5萬余頭。
生態養殖產出綠色效益
“豬糞既會污染環境,其臭味也會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。”為凈化空氣、美化環境,合作社采用不同于傳統的“生態養殖模式”,把豬糞經無害化處理后變成土壤改良的高效有機肥,通過連續使用沼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,為發展苗木業提供優質土壤,大力發展苗木種植業。目前,合作社已投資800余萬元成功種植了近200畝苗木,利用灌木生產周期短、收效快的特點,通過大規格苗木和低矮灌木的交錯種植,采用邊養邊賣的“以樹養樹”方式,提高苗木的產出率和收益。預計,未來五年內種植單項的經濟效益可實現翻番,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。
規模化養殖帶動農民致富
隨著養豬場的生意日漸紅火,越來越多的養豬戶加入合作社。“如今我的養豬場年出欄生豬已經超過4000頭,沒有合作社,我不可能有今天的事業。”新建鎮南塘村的毛建中說,他原是農村散養戶,2007年正式加入合作社。這些年來,在合作社技術人員的上門指導下,他的養殖規模從原來的幾十頭擴大到如今的200余頭,并注冊成立了中興養豬場,從一個規模養豬的“門外漢”真正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。 據了解,目前同創生豬合作社社員總數已擴大到255戶,2010年實現年產值9600萬元,社員增收978萬元。今年,通過引進先進管理技術、創新養殖方式、多元化經營創收,將大大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。預計年產值將超兩億元,實現社員增收近5000萬,為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來源:《宜興日報》 作者: 鄭釗